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祝红达/余琦课题组在声动力疗法取得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 时间:2021-12-06 浏览次数:

近日,我校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111”引智基地祝红达/余琦课题组在生物材料&无机化学领域权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Q1, IF:22.315)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eep and precise lighting-up/combat diseases through sonodynamic agents integrating molecular imaging and therapy modalities”的综述论文(DOI: 10.1016/j.ccr.2021.214333)。论文第一作者为制药工程系在读硕士生杨火诚,祝红达和余琦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805122)、发酵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105FE06)等的支持。

癌症因其种类多样、发病无规律和致病机制复杂,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寻求高效肿瘤诊疗手段,仍然是临床医学领域的关键难题。区别于传统治疗手段,光疗作为无创的癌症治疗手段,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这种基于光激活策略的治疗模式不得不依赖于光对组织的穿透深度,因此它只对那些光容易到达的组织起作用,比如皮肤等。

声动力疗法(SDT),作为光动力治疗衍生而来的新型无创治疗手段,利用低强度超声和声敏剂作用,产生声热、声空化和声化学过程来杀灭肿瘤细胞(图2)。相比于现有的光疗技术,其穿透组织能力强,可有效地克服光组织穿透性差的问题。当下多种类型的声敏剂不断开发,使得该领域迅速发展,目前已出现了一些颇具前景的SDT预临床案例,但其临床试验仍有待进行。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决定,其一是声敏剂进入人体后,往往犹如进入黑匣子,研究人员无法确定何时声敏剂到达肿瘤处,何时可以展开治疗;其二声敏剂声敏活性仍然有限,如何提升治疗效果面临挑战。

基于此,本综述从SDT现有可能机制出发,系统地介绍了声敏剂与多种成像技术结合指导治疗的研究进展,并梳理了现有的联合治疗策略(图3),同时对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文章的最后,作者指出成像指导的SDT及其联合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还讨论了声敏剂潜在限制及未来展望,为SDT早日实现临床转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该课题组祝红达副教授现为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制药工程系主任,湖北省药学会理事、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药物新制剂、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和体内外诊断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发表SCI论文8篇。余琦博士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科学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师从黄维院士。随后前往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湖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制药工程系教师,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诊疗剂的设计及应用研究。近5年发表一作SCI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入选湖北省相关人才项目。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   电话:027-59750483  学院办公室
Copyright © 2015-2018 湖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