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2025年1月 , 王静祎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院一区,IF: 10.7)在线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作者/摄影: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   审稿: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   出处: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    点击量:    日期:2025-01-06

近日,湖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汪超教授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ement of lactose digestion by highland barley (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 L.) β-glucan: Activation of lactase under simulated gastric/small intestinal digestive conditions”(青稞β-葡聚糖对乳糖消化的改善作用:模拟胃/小肠消化条件下乳糖酶的激活)的研究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4861724009834)。王静祎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湖北工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该研究发现了β-葡聚糖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环境下能够显著激活β-半乳糖甘酶的现象,并利用光谱学、热力学、显微观察等一系列技术系统解析了激活机制(图1)

图1 β-葡聚糖在胃、肠到消化环境下激活β-半乳糖甘酶的机制

β-半乳糖苷酶(乳糖酶)作为膳食补充剂在管理乳糖不耐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寻求更高的活性对于防治乳糖不耐十分关键。在模拟的胃/小肠消化条件下,WHBG和乳糖酶自发形成复合物,导致催化活性显著提高,高达172.6%。

图2 不同环境下β-葡聚糖对乳糖酶粒径与微观结构的影响

结构分析表明,WHBG的掺入导致乳糖酶部分展开,从而使其疏水区域暴露出活性位点,两者之间的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根据微观结构和粒径分析,还观察到聚集体的解离和乳糖酶分子的重新分布。因此,促进了酶与底物的接触,复合乳糖酶在消化牛奶中乳糖时的水解效率优于天然乳糖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用30%/50%/70%乙醇连续分馏WHBG获得的WHBG30/50/70中,WHBG70表现出最低的分子量和大小,以及最高的负ζ电位,这可能有助于其对乳糖酶的卓越激活能力。这些发现挑战了多糖作为酶抑制剂的传统观点,并突显了它们在多种应用中的潜力。

王静祎,男,1992年,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相关人才项目获得者。主要研究内容为:基于食品中营养因子间相互作用的消化特性及健康;食源性天然生物活性因子与益生菌间复杂联系。主持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先后于Carbohydrate Polymers, Food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担任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Foods等杂志的审稿人。